來源: 作者: 發布日期:2022-03-10
來源/央視新聞
3月8日上午,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,聽取和審議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。作為報告的起草人,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廳主任馬騏就報告中提到的“老夫少妻”網絡惡搞事件進行了解讀。
本來是女博主記錄的與外公在一起的溫暖時光,卻被換了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,造謠成“老年企業家豪娶大美女”。而女子取快遞被造謠出軌案在去年的最高檢工作報告中也出現過,當事人谷女士本是在快遞點等待取包裹,卻被偷拍了視頻,還被編造成“出軌快遞小哥的女富婆”。兩位女當事人都在謠言的網絡發酵中經歷“社會性死亡”。其實從來就沒有所謂的“小案”。司法案件大多發生在群眾身邊,可能案值和影響不大,或者情節不是很嚴重,但是每個案件都關系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,甚至是他們的人生。這兩個案子,小嗎?對被害人來說,一夜之間遭遇“社會性死亡”,這是“天大的事”!
去年最高檢報告中提及的谷女士案件中,檢察機關促使案件從“自訴轉為公訴”;而一年后發生的女博主被造謠的案件,直接是公安機關以公訴案件立案、檢察機關批捕。誹謗案一般屬于自訴案件,司法機關主動介入,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,體現出網絡法治正在強化。很顯然,網絡放大了誹謗的社會危害性。對這樣的案件,司法機關該出手時必須出手,不能讓受害人僅憑一己之力去維權。這也是一種態度、一種宣示: 網絡不容犯罪藏身絕不是口號。
如何增加造謠者的違法成本,讓網絡不成為謠言的滋生地?
一體推進“不敢、不能、不想”。
首先,依法懲治要到位,把“不敢”做實。去年起訴網絡犯罪增長近一倍,還要加大力度,提高違法成本,形成震懾、以案止案。
第二,監督管理要到位,把“不能”做實。相關職能部門、網絡平臺的監管職責落實了,很多網絡亂象就能消除在萌芽狀態。
第三,源頭預防要到位,把“不想”做實。營造清朗網絡空間,要靠每一位網民共同參與。要加大典型案例發布、宣傳力度,向社會傳遞一個明確信號:網絡不是法外之地,網絡言行也要守底線。
為什么更看重以案件推進社會治理?
個案優質高效只是基礎,還要依法能動履職,辦理一案、治理一片,這是更重的責任。案例就是推進社會治理的扎實舉措。對司法機關,案例詮釋司法理念、辦案規則,是最直接的業務教科書;對社會,案例承載公平正義、法治精神,是最鮮活的法治公開課。比如前面講到的谷女士被造謠出軌案,最高檢直接指導,自訴轉公訴,并作為指導性案例發布,確立了此類案件辦案規則。有媒體說,沒有前面的“自訴轉公訴”,就沒有這個“老夫少妻”公訴案。這就是案例的價值:以個案推動法治的進步。